出门坐豪车、宴请上档次、休闲进会所、热衷高尔夫……近年来,一些国企高管的职务消费,频频“吸引眼球”,表面似乎是因“职务需要”而“无可挑剔”,实则为害大矣。对这种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,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亮出“红牌”:“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、业务支出”,“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”。
透视职务消费,可发现这简直成了一个“筐”。超标配公车等已不稀奇,中粮等国企的“高尔夫球费”等才算“高端”,甚至还有人把老婆孩子出国旅游的花销硬生生搞成“学习考察费”,把老婆的美容费也拿来报销……各种巧立名目的职务消费,令人大开眼界。真是私欲之下,只有想不到,没有做不到。一定的履职待遇,原本是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工作的物质保障,却异化成了谋取私利、满足私欲的工具,怎不令人拍案?
职务消费的“说不清、道不明”,比直接的贪污、受贿,更为隐蔽。特别是有的国企为限制高管的职务消费而设定了额度标准,结果却只有上限、没有监督,反倒导致“花得多不会受惩罚、花得少不会受奖励”的怪象。自己定上限,自己签字报销,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每天职务消费竟高达4万元。陈同海案发后,这种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被戏称为“陈同海漏洞”。
如何堵住“陈同海漏洞”?正如专家所言,不能仅靠高管自律,还要强化制度保障。第一步,就是规范财经纪律。对于一些“巧妙”运用会计手段、伪造公务所需的行为,需要通过一张一张查发票、一笔一笔算消费来揪出。现在,有的单位公务宴请的小票、菜名都打印原件留存,要的正是较真的劲头。第二步,“上限”必须有,但是不等于必须花。该花什么、该怎么花,应尽快形成一套科学、详细的支出标准,并接受社会监督。
铲除“不落腰包的腐败”,不仅是对个别高管的约束,更涉及国企的存在价值、社会责任。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国企薪酬畸高、福利滥发、豪华装修、形形色色的“招聘门”、机关化的大企业病、凭垄断地位而形成的“霸王”习气……种种问题,背离了共和国“长子”的初衷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入差距、基尼系数,广为诟病。直面这些问题,改革必须真刀真枪、全面深入。
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“收入能增能减”“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、职务待遇、职务消费、业务消费”,这次会议又坚持动真碰硬,指向的都是规范与法治。有规范,才有国企薪酬的合理化,使国企勇做共同富裕的中流砥柱;有法治,才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悲剧,让共和国“长子”造福人民、服务人民,听从公共利益召唤。 (转载中国廉政网-洪乐风)